校务处的头像
在那里传福音(一)—周广亮牧师
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05月29日 星期五 16:45
 

这题目的6个字,来自一节经文:“在那里传福音。”(徒14:7)为何是这题目?

个人经历与事奉

我是在初中时,因耶稣基督的福音而重生得救。我是罪人,耶稣爱我,他为我死在十架上担当我的罪。接受福音以后,我的人生改变了;40多年后回头看,我所经历的是翻天覆地的改变。在福音广播机构工作了半生,其中两位上司是专注于布道的牧者:一位是韩国教会和国际浸信会宗派的领袖,另一位是1970年代香港差传运动的先驱领袖;他们的人生与事奉,使我敬重布道与传福音的运动。请知道自己已经重生得救的信徒,一齐来努力!

数年前,我曾经用一年多的时间,和良友电台的同工录制小组查经节目,由使徒行传1章到最后一章,查了120集。现在愿意跟自己身边的弟兄姐妹分享、勉励。

差传运动精神

我教会今年庆祝建堂90周年,当年在初创期,教会定名为“福音堂”。1930–1950年代,是中国教会福音运动的热烈时期,同时期的自由主义神学没能压倒基要派(敬虔派)教会。在香港方面,布道与培灵运动更延长到1960–1970年代。内地著名的教会领袖多是布道家,都来过香港,包括赵世光、王峙、赵君影、计志文等。[1] 基要派成长为今天的福音派,有个重要的历史教训,就是注重传福音和领人归主。在关注社会问题之前,先关心人的灵魂得救,是差传运动的精神。 

主显现日的提醒

东正教称“主显节”(英语“Epiphany”有“出现”或“显示”之意)为“洗礼节”,基督新教称为“显现日”,是基督教的重要庆日,记念及庆祝主耶稣基督在降生为人后,首次向外邦人显露自己(指东方博士;参太2:11)。主显节在每年的1月6日,但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庆日或庆祝方式。基督教要重视历史,因为没有历史就失去身分,何去何从也失去定位。虽然基督降生后向外邦人显露自己的“显现节”已过,但我们仍可以立志,向不认识耶稣的人传福音。

福音是道中之道

保罗对哥林多教会说:“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。”(林前4:15)又说:“若不传福音,我便有祸了……无论如何,总要救些人。”(林前9:16、22)彼得也说:“你们蒙了重生……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。”(彼前1:23)又说:“不愿有一人沉沦,乃愿人人都悔改。”(彼后3:9)神的道丰富无比,又活泼有力,其中基督耶稣为我们生、死与复活,是道中之道。福音就是道中之道!

路加重视传福音

“传福音”(euaggelizo)这词是动词,新约共使用55次。路加只写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,但在这两卷书中,“传福音”这词却出现了24次(使徒行转14次)。换言之,新约圣经有近乎一半的使用,都是在路加的笔下,说明他重视“传福音”。更有趣的是,“福音”这名词在新约出现77次,路加却只用了两次。可见,他更重视传福音的行动,而非静态的表达。福音是行动(action),不是展览(exhibition)。 

对国家民族的责任

因为成长背景,以及长期在中国福音广播的感染之下,我感到对家国土地上的同胞有一份回报的责任,就是要向他们传扬宝贵的福音。

注释:

[1] 陈佩仪:〈从本色化到全球化—寻找港九培灵研经会的历史足迹〉《今日华人教会》(2018年6月号),页20–21。

(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