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姊妹的头像
代祷室251006
郑姊妹 发表于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11:55
 

为学院祷告:为编辑组老师工作交接代祷

先前我们透露过两位编辑组的老师—朱如月老师和杜怀民老师退休,感谢主,有两位新老师已在9月到任,他们目前正在努力学习使用编辑软件,和适应工作环境,求主保守他们。

 

祷告:

主啊,我们将编辑组两位新老师交托你手,求主赐他们智慧和聪明,能纯熟掌握排版编辑软件,并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,同时在他们编纂讲义时能与编写课程的各单位有很好的队工,互相配搭,同心尽力装备天国工人。

 

为中国祷告:为青藏高原环境保护代祷

青藏高原作为“地球第三极”,每年吸收近亿吨二氧化碳,是我国唯一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区域。国家将西藏超过6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,并投入巨资构建生态安全屏障。

 

不过,在9月19日,一场名为《升龙》的烟花表演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的查琼岗日山脊举行,金色烟花沿山脊蜿蜒燃放约五分钟。这场“视觉盛宴”非但未获掌声,反而引发舆论广泛质疑。管理当区的日喀则市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。

 

尽管主办方称烟花采用“环保材料”、手续合规,品牌方与艺术家工作室也已致歉,但公众疑虑未消:担心烟花会否造成污染,而当造成破坏,又怎样补救。

 

多位环境专家指出,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极为脆弱,一旦受损,恢复可能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。植物学博士顾有容等强调,除了污染物残留,爆炸噪声还可能惊扰即将冬眠的野生动物,带来深远生态影响。

 

祷告:

感谢主创造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,求主赐我们一颗敬畏你的心,明白我们不过是托管这大自然,而不是这大自然的主宰,让我们看见这些壮丽的景观是要感谢和敬畏你,而不是看到其所衍生的各种财利。求你赐智慧给管理者,能严谨审批、严格追责,堵住监管漏洞。

 

为世界祷告:为印度严重踩踏事故代祷

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在9月27日一场支持前影星维贾伊的政治集会发生严重踩踏事故,造成至少39人死亡、51人受伤,遇难者中包括至少9名儿童。

 

事发时现场聚集近三万人,远超预估的一万人。由于天气酷热、人群拥挤,加上现场警力与安全措施不足,导致悲剧发生。民众原以为集会中午开始,上午11时便已到场,但维贾伊直至晚上7时40分才抵达。许多人在高温中长时间等待,未携带足够饮水。

 

维贾伊抵达后登上竞选车顶演讲,期间曾向晕倒的支持者投掷水瓶,后因场面失控报警。据当地媒体报道,人群为争睹维贾伊而涌向讲台旁的路障,引发踩踏。也有目击者称有人从树上跌落至人群中,加剧了混乱。

 

维贾伊对悲剧表示心碎,印度总理莫迪也发声哀悼。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斯特林已任命一名退休法官领导调查委员会,并宣布向每位遇难者家属发放100万卢比(约合8.8万港元)抚恤金。

 

祷告:

求主亲自安慰痛失亲人的家庭,特别是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;求主完全医治所有伤者。愿神赐智慧给调查委员会,查明真相,厘清主办方在规划、人潮管控及警力安排上的问题。求主感动当地政府切实完善大型活动安全规范,更求神的平安临到每位受影响的人,在哀伤中经历属天的扶持与盼望。

 

放眼世界:为美国大学校园事工守望

几十年前,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、约翰·霍普金斯周边曾是基督教福音事工的活跃地带。许多教会购置校园附近的房产,设立聚会点,为学生提供免费餐点,同时举办查经班和福音讲座。这些事工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,也在无形中塑造着校园文化。然而,这样的景象正悄然改变。

 

如今,校园周边的教会聚会点逐渐消失。无人奉献使得教会难以承担高昂开销,许多场所最终被地产商收购,改为咖啡店、餐馆或学生公寓。有观察者指出,美国校园文化的“左倾化”与校外福音事工的衰退有直接关系。左派通过大量非营利组织持续投入资源,推动其理念传播,而许多教会却更多关注内部活动,忽略了对校园事工的支持。

 

相比之下,左派支持者展现出更强的奉献精神。例如,在美国大选中,左派候选人获得大量来自普通民众的小额捐款,其募款总额远超右派。这种热情值得基督徒反思。

 

校园福音事工是传播福音的重要阵地,如今却面临内外挑战。一些留学生因担心影响学业或前途,不敢参与教会活动。尽管如此,仍有声音呼吁基督徒不应退缩,而要迎难而上,从一点一滴开始重建校园事工。

 

教育是塑造国家价值观的关键环节。正如《圣经》所言:“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。”基督徒需要在家庭、教会和社会多层面努力,不让教育的“战场”完全被其他思潮占据。这是每一位信徒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。

 

祷告:

我们为美国大学校园的福音事工守望代祷:主啊﹐昔日美国校园周边教会活跃,但如今许多聚会点因奉献不足而关闭,事工面临左倾文化和经济压力的双重挑战。求主坚固信徒的心,激发奉献与参与的热忱,使教会能持续在校园中见证福音。也求主保护留学生,使他们有勇气接触真理,并保守校园事工成为传递盼望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