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务处的头像
“我所看见的是什么碑?”-周广亮牧师
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04月17日 星期五 17:04
 

来香港旅游,看皇后像广场

来香港旅游,看什么?看良友电台?(笑!)应该看最古老的建筑,看基督教宣教足迹遗产,看英国文化特色在中华土壤上的熏陶,也看国际金融城市的街景理念。那么,香港岛中环站K出口的汇丰银行总部,就是我们要经过的地方。

首先,从K出口走上地面,就置身于“皇后像广场”,它原名是“中央广场”。这里是1880年代填海所得的土地。所以,你所站的,其实是原始香港岛的海面,感受香港寸土寸金的可贵,也会为内地的辽阔感恩。

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,香港政府铸造了一座女王铜像,重达3吨,并于1896年5月在中央广场揭幕。次年,政府将中央广场更名为皇后像广场,“皇后”一词实际是政府官员将英文“女王”一词“Queen”误译所致。在最兴盛的时期,皇后像广场里曾经有9个皇室铜像,现在仅保留了一座纪念银行家昃臣爵士(Sir Thomas Jackson)的铜像。

来香港旅游,看香港汇丰银行的铜狮子

广场南面是香港汇丰总行大厦,全名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,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名字具有香港和中国特色。而路过这里走向香港最古老的建筑“圣约翰座堂”之前,可以看看置放在总行门前的两头雄狮

它们各有名字和历史,张嘴吼叫的是“史提芬”(Stephen),此名来自1920–1924年的香港总行总司理史提芬(A. G. Stephen),而铸造铜狮也是他倡议的。另一头铜狮称为“施迪”(Stitt),是当时上海分行经理施迪(G. H. Stitt)的名字。第三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于1935年落成时,汇丰仿照上海汇丰银行大楼门前的一对铜狮,复制铸造了两尊同样的狮子,安放于香港总行门前。

但是1942年日军攻占香港,曾将港沪两地的铜狮运至日本回炉取铜。香港的两尊铜狮,连同维多利亚女王和银行家昃臣爵士的铜像都被运到横滨,存放于码头仓库,准备熔为日本武器材料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两尊狮子被美军发现,在麦克阿瑟将军命令下运回香港。这样,虽是两尊复制的铜狮,却经历了日本侵华、被掳,甚至差一点销毁的命运。

铜狮子每只重1,020公斤(2,250磅),摆放在香港的是第一对复制品;第二对复制品在英国伦敦的汇丰总部大厦;第三对复制品则在上海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又重新铸造铜狮,但在仿铸造的过程中,为谨记历史教训,便将日军破坏的锯痕也一并保留呈现。 

2009年复制第四对铜狮,按照传统安放在上海国金中心的汇丰银行大楼外。原件张嘴吼叫的“史提芬”,在上海外滩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中展览;另外一只原件“施迪”则存放在上海市银行博物馆。

一个皇后铜像和一所银行的两只铜狮,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受到香港在英国和日本手上所经历的历史磨炼。 

来香港旅游,看圣约翰座堂

而我要带你去看的,是越过一条马路(皇后大道中)的圣约翰座堂。这是一座香港最古老的教堂,也是香港被英国统治以后的最古老建筑。它的第一次主日崇拜在1849年3月11日举行。圣约翰座堂不远处,有一座主教府,那是1851年的建筑,也是圣保罗书院的原校址。该书院的两旁碑匾“恭敬天主”和“爱人如己”仍保留在原处。主教府里有一块石碑,纪念基督教圣公会第四任主教霍约瑟牧师。 

增进精神内涵

这篇文章是我试着展示一个不喜欢旅游的传道人,怎样从景物的观览中增进精神的内涵,不只是为历史知识,也不单为讲道素材能丰富,乃是将“我是谁?”、“从哪里来?”、“应当作什么?”的精神状态,从信仰的角度作出反省

我坚信福音使命是传承过去并展望将来的动词,是结合过去式、现在进行式和将来式的三式合一动词。让我们再重温王下23:17的经文作结束吧,“约西亚问说:‘我所看见的是什么碑?’那城里的人回答说:‘先前有神人从犹大来,预先说王现在向伯特利坛所行的事,这就是他的墓碑。’”

(以上香港历史之资料,参考了维基百科的〈皇后像广场〉和〈汇丰银行总行〉两段。)